第三百二十九章 赵佶对吴玠的安排-《大宋混世魔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郑居中知道赵佶最怕这个,所以他为外甥女担心,别被折家连累了。至于自家,那到不用太担心。怎么连也连不到郑家头上。李清照和折家的关系,拐着多少个弯子呢。

    现在的局势是折家正在风口浪尖,郑居中也在观察着这个情况。可是没想到赵佶突然把矛头对准了王黼。这可是大宋宰相。这究竟是为什么呢?

    郑居中非常想弄清楚其中的原因,否则他不敢肯定赵佶的决心有多大。若是自己一本参上去,结果赵佶后悔了,那岂不是自己两头不是人?既得罪了官家,又恼火了宰相。不划算,太不划算。

    可是郑居中虽然是知枢密院事,但是枢密院可没有一套成熟的情报系统。

    他既没有盖世太保,也没有克格勃,所以他真的只能靠猜。

    猜来猜去,也没有想明白。于是郑居中选择了“拖”。

    反正参一个人,总不能胡说八道吧,总得去搜集点那个人的劣行。虽然王黼卖官粥爵众所周知,而且都明码标价,一个知县十万贯,但是郑居中可以用这个做借口。

    拖一下,看看局面的变化。

    他的拖延之计果然得逞了。没过两天,赵佶连发了两道圣旨。第一,任命刘延庆为秦凤路经略使。第二,升迁吴玠为武功大夫,凤州刺史。

    这两道圣旨让郑居中恍然大悟。这是赵佶真正要对王黼下手了。

    吴玠的这道圣旨,非常微妙。武功大夫,是个官阶,无足轻重。但是提升官阶之后,给的这个实缺很重要。

    刺史在大宋,是一个虚职。就是领多少钱工资,不赴任

    。比如东上门阁使领某某州刺史,要去掉前面那个称呼后才能真正成为正任官,这个过程叫“落阶”。

    现在吴玠直接提拔为凤州刺史,是实缺了,要去凤州上任的。

    但是大宋州一级的最高长官是知州,刺史虽然给了实缺,可是在地方上并无地位。吴玠始终只是一个领兵的将领。

    可是这也是实打实的提拔。这就把吴玠的地位提到了比折可求低几级,却又能够得着的位置。

    这是挑拨离间之计!看来官家希望把吴玠从折家军中分裂出去。

    同时,再结合第一道圣旨,让刘延庆领秦凤路经略使。这样凤州就在刘家军的控制之下,如果吴玠敢有异动,他也过不了刘延庆这一关,无法和府州麟州的折家军汇合。

    而刘光世,也就是刘延庆的儿子,亲自上奏折弹劾折家私自出兵,暗中掠地。这就是说刘家和折家有着巨大的矛盾,也就不用担心他们两家私下勾结。

    这样的操作,看似针对了折家,可也恰恰说明赵佶没有打算现在动折家。否则没必要这么麻烦,还给吴玠升官。

    既然在这个时刻,官家选择淡化折家的事情,那么一定是因为另一件事更要紧。

    显然王黼这次是在劫难逃。

    郑居中想明白这点,立刻开始写奏折。

    他是官场老将,要弹劾起人来,还不是跟玩似的。一本奏折写的王黼简直如粪坑里的石头,那是又臭又硬,我们都不堪与他同殿为臣。

    大宋的官场上,聪明人可不只是郑居中一个。他这样一带头,马上就有跟风的。

    蔡京跟着就附议了。

    有郑太宰,蔡太师两位老将带头,这俩人旗下的官员立刻纷纷跟上。

    这时候就看出姜是老的辣了。虽然王黼当宰相也是好多年了,但是他是窜天猴一般的被提拔起来的。如今王黼刚刚过了四十五岁生日,在官场来说,他太年轻了。

    尤其年轻的几乎不配这个位置。若不是赵佶喜欢他,他根本做不到宰相的高位。

    如今赵佶不但不喜欢他了,而且还有点讨厌他。这下王黼哪还坐的稳这个位子。在群臣风起云涌的攻击之下,宋徽宗从善如流,爽快的就当场罢了王黼的宰相。

    这一波的操作是如此诡异,又如此迅速,远超朝廷平日的办事效率。这一下别说秦牧没有料到,就连李纲也没有料到。

    他的材料刚刚准备的差不多,正要开始发力的时候,朝廷上突然出了这么大事,这让李纲有点措手不及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