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五章:山寺情债-《神手一脉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同时,寺庙文化已渗透到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:如天文、地理、建筑、绘画、书法、雕刻、音乐、舞蹈、文物、庙会、民俗等等。各地一年一度的庙会如火如荼,不仅丰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围,同时促进了地方客来商往的展。

    在上古时代,几乎每个城市都会有一座寺庙来供奉他们的守护神。而多数的城市都会有多座寺庙来供奉其他的神明。那个时期的社会中,寺庙被认为是神的居住地。信徒们会带食物、香料、稀有物等贡品来到寺庙,当做是对神明的敬意以及尊重。

    寺庙存在城中可以带给人们平和的效果,通常有智慧的领导人都会在城市开始成长时尽快地设置寺庙。比如,当今青龙国皇帝天子还就相当重视宗教。

    天子还给宗教人士制定了严格的法规:晨钟暮鼓,何时起床,何时安歇,何时外出,何时回寺,何言当讲,何话禁止,都有明确规定。

    遵照皇帝定下的规矩,僧人通通准时安歇。

    寺内人去殿空,一尊如来安祥照旧,坐姿端庄,面相慈和,嘴巴勾出一抹恬静笑意,以平常心看待平常事。佛像外裹金箔成衣,扮作红尘相,照看大千世界。

    佛前一盘回纹形檀香飘升青烟渺渺,是僧人临走前刚点上的,前端红点以肉眼不可察觉的度向后消减,足可供应室内一夜芳香。

    放置檀香的供桌两端,各有一支成人手臂粗大的红烛,灯芯点亮一轮黄光如月,照映一方净土。不光是供桌,宽阔的殿内左右两旁各安置一排烛架,架上有一行陶瓷制的凹槽,一支蜡烛一个坑,照得大殿恍若白昼。

    光明的中心位置有个人形阴影,此间尚有一客僧未走。他左脚独立,脚尖垂直踮起,膝盖曲折,右脚盘于左边大腿上,两手垂下放妥,似坐非坐,用奇怪且困难地姿势立足,口诵心经:“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
    “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……”

    诵经声传播殿堂,一声一菩提。

    这座大殿面宽五间,进深四间,高四丈有余。单檐歇山顶,飞甍崇脊,据角舒展。露台中央设有炉台铜鼎,鼎的正面铸着“一本正经”,背面有“百炼成钢”字样。当中包含着一则宗教传说:

    有一次,东土的僧人和道士起了纷争,有意较量看谁的经典耐得住火烧。佛徒将《金刚经》放入铜鼎火中,结果经书安然无损。后来为了颂赞这段往事,就在鼎上刻此八字以资纪念。

    殿内西墙,总共书刻铭文八万四千字,义喻“佛门八万四千法门,门门皆可成佛”。东墙彩绘九幅精美的飞天宝图,用笔大胆粗犷、线条流畅。图中“寒山”右手指地,谈笑风生;“拾得”袒胸露腹,欢愉静听。两人都是披头散,憨态可掏。

    晚风掠过,殿外翠竹枝叶沙沙作响。忽而,天外飞落一名白衣女子,恰似瑶池仙女下凡,点踏飘落地竹叶步入寺中正殿。她虽生来慈眉妙目,可怒色难掩,仿佛一团积压已久的积雨云,只待倾吐苦水的那一刻。

    “好一处清静所在……”白衣女子一踏入殿内,两袖清风拂动,架上成排烛火俱灭。她携带难消之怨气,厉声质问念经地僧人:“你为何总躲着我?”

    “为何你总能找到我的栖身处?”僧人着一袭黑色袈裟,额头纹一“卍”字刺青,面貌俊朗,眉宇间有股佛门练就的浩然正气,正是消逝的二师兄——不动。

    “出家人何来‘身所在’?又何愁‘人所寻’?你这般,与其说‘出家’,不如说‘逃家’。”白衣女子戟指喝道,“可既然要逃,当初又为何允若娶我?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