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二章:人间爱-《神手一脉》
第(2/3)页
“凡是‘结’,皆是人扎下的,理所当然也可由人解开。只要你愿意示之于人,世上就没有解不开的‘结’。”一脉睁开睡眼,“你有‘善根’,这点我很看重,真心不希望它被抹灭。起码直到此刻我还是这么认为的。”
“你的话仿佛具有生命,句句皆可穿透人性的防备,钻进别人的心里。”仙慢慢敞开心扉,说出往日苦楚……
二十年前,他年仅五岁,却已然走过不少人生崎岖路:前后目睹了家中大火,父母双双撒手人寰,仅剩一个三岁的妹妹萱,与他相依为命。所幸,当时有位牧师把他们兄妹收容在教堂。他像黑夜里掌灯的引路人,帮这两个年幼的孩子抹去内心的阴影。
仙明白,牧师先生是位好人,还知道他过去教化过许许多多入狱服刑的囚犯。他耐心地开导这些世人眼中的人渣败类,使他们明辨是非,改过自新,重回人生正轨。牧师常跟服刑的犯人讲述一则故事,名为《每朵花都有春天》:
奇夫塔出生在库尔族家庭,从小性格孤僻,沉默寡言。经商的父亲不想让他长成娇弱的花朵,拿着皮鞭把他从家里赶出来,逼着他与人交往。可父亲的严厉和粗暴,反而令奇夫塔更加恐惧和不安,变得比以前还要怯弱、多愁善感。
后来,奇夫塔把自己孤僻忧郁的气质,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,无法克服的荒诞思想,都融入小说创作中,《灵魂质变》、《救赎大师》等作品享誉全球。奇夫塔是个“不成功的库尔族商人”,却成为“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”。每个人都是上天播下的一粒种子,时光不语,静待花开。
该位牧师的博爱源至他伟大的母亲。年幼的时候,他家境贫寒,常跟随母亲去路旁捡拾运麦车沿途掉下的麦穗。
有次,货车差点撞上他们母子,在刹车后司机气愤地走下来,蛮横地揪住路上这个瘦弱的妇人,狠狠踹了她一脚!母亲跌倒在地一脸绝望的神情,让牧师终生难忘。之后,司机进一步没收了他们捡来的麦穗,他却无力反抗。
过了很多年,那名司机变作白苍苍的老人,生活落魄潦倒。他再次在集市上与牧师相遇,已无往日的嚣张气焰,身上穿得破破烂烂的,成了地方上人见人厌的老鼠屎。
而牧师已然是位年轻力壮的小伙,他认出仇人后,立刻冲上去想报仇,却被母亲给拉住了:“儿子,那个打我的人,与这个老人,并不是一个人。”
母亲的语气是那么的平静仁慈,那么的深入人心!她因体谅而洒脱,因宽容而豁达,因慈悲而免去爱憎怨、烦恼苦。从那以后,牧师学会了宽容,懂得了给予他人机会。他完全继承母亲的思想,梦想让世人都同舟共济,证实人间有爱。
“爱”——牧师毕生秉持的信念。故,仙也深信不疑。直到“库尔族事件”无情推广、恶化,在目睹了无数族人惨遭屠杀后,他坚定不移的信念产生了动摇……
翡日记中提到的那个星期四的傍晚,是仙抚不平的痛。
那天,落日半入西山,他牵着妹妹走在返回教堂的路上,中途萱在全城最高的那棵大树下埋了一颗“时光胶囊”。可不管哥哥如何问她,萱就是不肯说出囊中内容。兄妹俩像同龄孩子那样嬉闹追逐着回到教堂。
就在两人踏入门内以后,一切全变了:熟悉的圣地站了一帮凶神恶煞的陌生人,而他们所敬仰的牧师正倒卧在血泊里,气若游丝,只剩嘴巴似乎还在呢喃着什么?他勉强地把话讲得大声:“孩子……无论稍后会生什么,只要你们能逃过这一劫,就别去计较是非对错……倘若日后再相见,要记住我一句话——‘他们不是同一个人。’”
第(2/3)页